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沟通技巧 >

交往中的认同机制

2009-06-15 08:00 浏览:
  认同是主体通过有意无意地把别人的特征同主体自身相比拟而理解别人的方法。交往过程中,人总是试图在想象中处在对方的地位并据此形成一个关于对方的思想、意愿、动机、情绪等内部状态的预想。   这种预想有时是正确的,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一面。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偶见一位乘客慌乱地上下掏摸他的口袋,脸上一副沮丧,他很容易判断此人多半是发现自己遗失了钱包,并想象出此人内心充满了失望和焦躁的情绪。了解他人时若缺乏设身处地的能力或习惯,就会产生“看人挑担不吃力”或“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对别人状况不能体察或体察不准的情形。有些家长不能理解自己孩子的顽皮好动而多加责怪,他们多半是忘记了自己童年的表现,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了解孩子。   设身处地的预想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个体之间毕竟又存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特点。有些人常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错误,就因为他没有把别人和自己相区别,把自己同他人混为一谈了:他自己很自私,他以为别也一心为已;他自己爱说假话,他以为别人一定也言不由衷。这时他就没能正确地认知他的交往伙伴,由此可以看出,单靠认同的机制去了解他人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