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演讲技巧 >

别样的演讲:抛却所有传统元素

2012-03-11 08:00 浏览:
  迎着掌声,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郑时龄头戴耳麦,穿过侧幕,走到舞台中央。他身旁不远处,摆着个酷酷的几何体装置。追光灯下,郑时龄开讲“建筑之道”,头顶上方一面硕大的屏幕,同步显示着他的特写镜头。
  上周末,上海突然冒出了这么一种崭新的演讲形式。误闯者很可能以为这儿正在演话剧,“懂行的”则会忍不住脱口而出:“这是中国版的TED!”
  发端于美国的TED被称为“智慧盛宴”,精彩演讲的视频风靡互联网。TED传播思想、分享智慧的方式,闪耀着互联网时代的理想主义——内容精心制作,免费上网分享。
  国内的TED粉丝众多,也已不乏这种形式的模仿者,但成功的寥寥。在上海的这次尝试,结果也许会有不同,在一群志愿者推动下,在一批高水平演讲者的参与下,这个名为“听道”的纯公益讲坛首次亮相便获得肯定。从3月2日起,经过精心加工制作的现场视频已陆续上网。
  抛却所有传统元素
  登台前,70岁的郑时龄接受了化妆师的打扮。他告诉记者,无数次上讲台,化妆还是头一回。
  不仅为演讲者化妆,“听道”从内容到形式,一切都用心推敲。排练时,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班子用近乎苛求的态度,处理着布景、照明和音效。道具被一点点地微调位置,形成最好的舞台感觉;演讲者不能踏出台上的那块地毯,因为那儿才有最佳灯光效果;为了追求一流音效,会场设在世博园里的奔驰文化中心音乐厅,场租不菲。
  “听道”团队牵头人戴剑飚告诉记者,诸多传统形式的论坛和讲座,往往内容过于复杂或结构松散,搞得冗长无趣,因此“听道”在形式上刻意远离“传统符号”,更要求用简单、清晰、有趣的内容牢牢hold住全场:“这是一场思想秀,是给予创意和智慧的全新空间。”
  为了将精彩最大化,“听道”给所有演讲者立规矩,比如不能着正装,不许打领带;不能看稿子,要多用肢体语言;PPT最好不用,如果一定要用,其上的内容必须尽量简洁。
  特别是,所有演讲者,不管多大牌,只给15分钟。
  戴剑飚说,他相信再大的想法,15分钟也能讲完。尊重听众“保持专注的上限”——研究表明至多20分钟,是一场成功演讲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TED提供了范例:限时18分钟。
  郑时龄说,讲15分钟其实比讲3小时难得多。他的PPT也完全合规:没超过10页,每页不到10个字。
  花几个小时“排练”
  在“听道”的舞台上,郑时龄从一把小水壶讲起,逐步引出“小中见大”的建筑之道。
  画家解仑告诉听众,古人造的字,其实在向后人传递许多道理。
  昆曲演员张军谈东西文化,且讲且演,还炫了一段英语念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