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计划总结 > 心得体会 >

关于纪念与学习钱学森不朽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演讲稿

2009-11-04 08:00 浏览:
  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老人安详辞世,世上又少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大师。他的传奇不是学者和科学家的佳话,而是联系着世上最朴素的爱国情感和错综复杂的现代国际关系史。
  就前者而论,他在1949年矢志回国的爱心情切和美国千方百计的阻挠,已经广为坊间传诵,映照了当年被麦卡锡主义笼罩下的美国社会风声鹤唳的多疑和不堪。就后者而论,钱学森一个人的经历折射了从“二战”到“冷战”乃至中美两国曲折复杂的交往史。“二战”后期,美国是盟国的指挥部和全世界的圣地,很多世界顶级科学家都云集这个自由国度,倾尽全力服务于“曼哈顿工程”,期冀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和导弹,以结束法西斯轴心对人类的摧残。在这个科学家的群体里,就有成就于美国的钱学森。
  吊诡的是,“二战”结束以后,原子弹和导弹技术恰恰成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催化剂。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时,也是美国等西方世界对“共产主义幽灵”最为恐惧的时刻。在此红色恐怖疑云之下,连爱因斯坦都被麦卡锡主义者怀疑,又何况是执意回到红色中国服务的钱学森?
  当后人津津乐道于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评价钱学森“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时,人们意会的或只有钱学森价值的传奇,却忽略了当时的严酷背景。金贝尔同时也这么说:“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不是美国人憎恨钱学森,而是美国憎恨新生中国。所以,美国人对钱学森软禁5年也好,百般阻挠其归国也罢,隐喻的都是中美两国在“冷战”初期势不两立的现实。
  客观而论,钱学森归国,成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也间接确认了美国对其价值的评判,哪怕这种评判是气急败坏的。不过,也正是因为钱学森对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重大贡献,使中国拥有了“两弹之星”并成为航天大国,才确保了中国的全球大国地位,才能成为美国重视的竞争对手和战略伙伴,才会有当今中美关系利益攸关的递进乃至中美G2呼之欲出的雏形。就此而言,钱学森被美国软禁和梦回祖国的那一刻,已经铸就了中美两国半个世纪的风云博弈。
  斯人已逝,无论是中国给予钱学森的死后哀荣和爱国主义崇高评价,抑或美国人当年气急败坏有损美国民主国家的小鸡肚肠,历史已经证明钱学森回到中国成就更大,平衡世界格局的作用更为彰显。在中美两国已经抛却意识形态的你死我活和军事的公然对峙、在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而被世人寄望联合拯救世界经济的情势下,钱学森老人大可瞑目而逝。可以说,学成于美国的钱学森和成就于中国的钱学森,用任何一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去评判都有失偏颇,只有用中美两国的骄傲来盖棺论定才更符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