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计划总结 > 心得体会 >

心灵之旅——红色井冈山之行体会

2009-10-14 08:00 浏览:
  我也曾游览过一些山河大川、名胜古迹,我常感叹大自然的辽阔壮观和鬼斧神工,陶醉于祖国如诗如画的山河,但最撼动心灵的是红色圣地之旅——井冈山之行。三月初的井冈山并没有历经冬日的枯萎凋零景象,虽有残雪零零落落,但一路上井冈翠竹一如夏之青绿、郁郁葱葱挺拔秀丽。在一段时间艰难跋涉后,一幢幢白墙灰瓦古色古香的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茨坪到了!”,这就是我们心中期盼已久的革命之火点燃地——井冈山。茨坪旧居、红军医院、造币厂……随着导游的介绍,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馆内陈列的旧物、朱德的扁担、红米饭南瓜汤使得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历历在目,让我们回味了一下“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的难忘岁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豪迈气慨。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辟了通向新中国的惟一可行道路。跟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保卫战是新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把我们引入当时的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在望旌旗,相闻鼓角,森严壁垒,岿然挺立的山头阵地,众志成诚的红军将士,轰隆的炮声中,万千重困我的敌军连夜遁。初春的北山烈士陵园松柏苍劲、庄严肃穆,有三万多名英烈长眠于此,馆内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死难烈士的英名,而更多的烈士则记载在无名碑上了。当时这些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毅然决然告别父母、抛妻弃子上井冈山参加革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女烈士伍若兰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令人发指的是有孕在身的她,竟遭敌人剖腹剜子,又把头颅割下来挂在城墙上示众;一名英烈的双眼被挖;还有一张烈士浑身是弹洞的遗照。这些照片让人惨不忍睹,大家被深深震憾了,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在蜜水里泡大的一代难以想象的,如果没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怎么能做到抛头颅洒热血、慷慨就义呢?
  导游的介绍把我们的注意引向了山间一座小小的坟茔,这里埋葬的是当时小井红军医院的院长、解放后任广东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的老革命家曾志同志。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的墙上挂着曾志年轻时的照片,让人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文静的柔弱女子竟在动荡年代、医疗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肩负着如此重任,她体贴百姓的疾苦,对伤员病人关心备至。她在解放后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时找到了托付给井冈山百姓抚养的儿子,并没有带走儿子,而是把他留在了养育他的井岗山,报答井冈山的百姓。曾志百年后也埋葬在了这块红土地上,陪伴着和她一起战斗过的死难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