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竞争上岗 >

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

2009-05-12 08:00 浏览: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原有哪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l6型最为常见。   三、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中的一种,简称为EV71,人感染了该病毒后能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1),经过最短1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五、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六、诊断手足口病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手足口病依据有下列几条: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七、什么叫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   医院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见患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应做好诊断,对符合下列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诊断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或重症病例:   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八、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九、什么季节较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十、哪些对象容易得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6岁的儿童中,多发的原因与这类人群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关。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十一、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的疾病   虽然手足口病在全球和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该病是可防的疾病,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水;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做到开窗通风;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十二、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十三、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家长应做到哪些?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是否留家治疗或住院治疗。   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十四、学校、幼儿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托儿所、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小学、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学、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班主任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3、对入校、入园儿童加强全日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   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应辅以机械通风。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7、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十五、患儿留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嘱留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   1、家长须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异常行为,孩子发烧、长口疮和手掌心、脚底或臀部出现红疹时,家长应尽早陪同他们向医生求诊。   3、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去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应留在家中。   4、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掉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儿童在完全痊愈之前,不应该上学或去托儿所。   1、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   2、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一旦发现患儿的病情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十六、家庭如何防范手足口病?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以防手足口病传播。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下列良好习惯:   (1)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   (2)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   (3)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   (4)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 十七、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传染的危险?   由于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   2、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后立即进行清洁,并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勤晒衣被。   6、儿童所有的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十八、何为正确的洗手?   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时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洗手:   1、餐前和上厕所后。   2、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   3、打喷嚏或咳嗽后。   4、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5、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合理的洗手方法应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   2.擦上足够的肥皂或洗手液覆盖所有手表面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5.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6.双手手指的背部与掌心搓揉   7.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8.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9.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0.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11.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12.用擦手的毛巾/纸巾关闭水龙头   十九、家庭如何进行手足口病消毒?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无人得手足口病,除了注意及时和正确的洗手、做好家庭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及勤晒衣被外,一般不需要特别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时就医、病儿在家休息外,还需对病儿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日常消毒,当病儿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终末消毒。   由于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热敏感,对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配制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   1、粪便:可用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120分钟。   2、食、饮具:煮沸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烧开后饮用。